在讲阳明心学的时候,其实我一直是想讲一些心学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龙场悟 道”。我想可能有些朋友去过贵州,到过龙场,去看过那个阳明山洞。即便是你站在 那个山洞外,或者是站在山洞里,能否感悟到“龙场悟道”的一些的重要的内容呢?两 说。我今天想把这个“龙场悟道”的一些外部的条件念叨一下子。 其实无论是心学,也无论是我们讲的投资,其实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的过程其实 有内在,就是自身的一种努力;还有外在的一个机缘,龙场是阳明先生的机缘。一个 官宦子弟,学习成绩极为优秀的学霸,年纪轻轻中了进士,来到了北京,并且直接就 成为这个朝堂上的官吏,就是进了京做了官,然后风云突变被打了板子。 在朝堂上被廷笞,打了板子,贬职,贬官到贵州,连七品都没有了,到了八品,到了 龙场这个地方,做了一个这个驿站或者是叫邮电所的所长,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它 带来三件事情,这三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我们在学习或者是在思考的时候,有些事 情就是外缘的部分我们要有一个深刻地理解。“龙场悟道”的外在条件一共是三条,第 一个是万念俱灰,第二个饥寒交迫, 第三个是万籁俱寂。我再说一遍,万念俱灰、饥寒交迫、万籁俱寂。这跟毛泽东写 《实践论》和《矛盾论》有某种相似性或者是必然联系。当一个人走在巅峰上的时 候,突然被又打落谷底,就容易进入到一种万念俱灰的这样一个境界。其实万念俱灰 对于一个行者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因为我们说“止、定、静、安、虑、得”, 这个“止”有的时候是需要外缘的。 万念俱灰的时候,你想不止都不行,因为外缘切断了。万念俱灰的时候无欲则止。所 以很多人在碰到逆境的时候,他不是很开心,其实有的时候非要是一种承担重大责任 和使命的人,才会遭遇常人所难以经历的坎坷,万念俱灰。我相信诸位可能也有经历过 一些坎坷,可能到不了万念俱灰。但万念俱灰这种坎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我自 己的人生经历中大概有过两次到这样的一个困顿的局面。 万念俱灰还不够,因为在龙场这个地方确实是没有食物,饥寒交迫,吃了上顿没下 顿,就是得想办法去化缘,得自己种一些东西,确实是饥寒交迫。饥寒交迫对一个人 也是非常重要的,吃饱了、穿暖了,一个吃饱了、穿暖了的人是看不见自己的,很难 见自己。一个处在饥寒之中的人、饥肠辘辘的人,寒风彻骨的时候是容易见自己的, 是看得见自己的。见自己其实挺难的,见自己挺难的,多数时候人们是见不到自己 的。 万籁俱寂就非常重要。看到那个阳明山洞,我其实感受很深。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入 洞打坐、禅定的经历,可能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尤其现在很难得,你进入到某个 山洞的深处,伸手不见五指,静静的坐一天。不是一个小时,要二十四个小时。这是 很难得的一个体会,这是很难得的体会。我想很多人可能没有经历过万籁俱寂的这种 感觉。万籁俱寂是个什么样子呢?通常就是没有山洞的话, 佛家的修行里边,就是以前皇上在宫里修行,他会用黑色的幔帐,或者是就是我们所 说的围起来。通常是围三层,正南开一个口,第一层。里边再套一层,向正北开一个 口,然后再向西,最里边这一层向西再开一个口。光是不能拐弯儿的,所以围三层之 后里边是黑的。声音是不能拐弯儿的,所以里边是听不到声音的。只有风,只有风,有 空气流动,这个时候也可以造成一个万籁俱寂的环境。 万籁俱寂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听得到自己的血流,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听得到自己 心脏和血流如江河般的奔涌。这个时候你听到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声音,然后慢 慢的静下来,开始感受外边的世界,不是感受身边的空气或者是花草,而是感受宇宙 的存在,宇宙的存在。不是用眼睛感受,也不是用皮肤感受,是用心来体会。万籁俱 寂才能参天地。这个说起来好像有点儿复杂。 万念俱灰、饥寒交迫、万籁俱寂,它对应的是无欲则止,就是你就能止下来了。饥寒 交迫,见自己;万籁俱寂,见天地。在全部完成对自己和对天地的审视之后,开始见 众生,生出使命与责任来。龙场悟道。外在的这种环境的巨变,对人的觉悟或者是感 悟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虽然毛主席,(等等,一会儿再讲,OK。) (讲到关键时候又得停下来了,因为让我现在就去楼下做核酸检测。我先去做核酸检 测,然后回来再继续。好吧,一会儿再说。) (大家好,耽误了点时间。又做一次核酸检测。刚才讲到哪儿去了?刚才讲到万籁俱 寂。) 其实在阳明先生被贬斥之后,到龙场开始进行另外一次生活的时候,其实阳明先生是 没有思想准备的。因为他自小在浙江长大,家里边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高官、都是学 霸,家庭的生活非常优越,并且他已经成了家了。在毫无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到一个 陌生的环境里边开启一段新的生活,所能凭借的实际上就是记在脑子里边的那些圣贤 书。 毛泽东的整个的成长历程也很神奇。他不是学霸,当然也是学霸,只不过是他这个入 学的时间晚一些,但是命运非常好,就是毛泽东有机会师从杨昌济先生,就是杨开慧 的父亲。杨昌济的老师是谭嗣同,谭嗣同是清末心学的一个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在心 学的修为上极高,他的学生是杨昌济。而杨昌济不仅仅在古文字、在心学领域修学极 高,对儒家的经典非常熟悉。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的… 同时他有留洋经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西方的哲学是熟悉的。在这样的一个 环境下,他给毛泽东的应该不仅仅是个启蒙教育了。在方法论上面,在整个的对世界 的看法、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上面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尤其在心学的方面, 影响是至为深刻的。所以当毛泽东开始经历他人生的万念俱灰、饥寒交迫、万籁俱寂 的时候,他已经有了种子。 在开始秋收起义,就是从一九二七年开始,一直到他写《实践论》,是一九三七年。 在这十年间,毛泽东有三次遭遇到比较重大的挫折。第一次是上井冈山的时候,毛委 员的委员没了。第二次是在福建的时候,政委没了。第三次是从苏联回来的这帮年轻 的布尔什维克,差不多剥夺了他的除了苏维埃主席以外的所有的职和权,全部剥夺完 了。所以他经历过三次的万念俱灰。